甘肃临夏盆地中新世发现胡兀鹫类新种——长嘴中新近白兀鹫

时间:2023-01-04 点击: 作者:三十里开外

长嘴中新近白兀鹫复原图(许勇绘)

长嘴中新近白兀鹫复原图(许勇绘)

长嘴中新近白兀鹫化石照片和线条图(李志恒供图)

长嘴中新近白兀鹫化石照片和线条图(李志恒供图)

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胡兀鹫类与秃鹫类被统称为旧大陆鹫,尽管它们在鹰形目里并不构成姐妹类群。丰富的化石证据显示旧大陆鹫广布于北美中新世到晚更新世的地层中;相比之下,早期鹫类化石在旧大陆的发现却寥寥无几。近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李志恒等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者报道了一件发现自中国临夏地区的新的胡兀鹫类化石新种,命名为长嘴中新近白兀鹫(Mioneophron longirostris),是胡兀鹫类在旧大陆(亚洲、欧洲和非洲)的最早记录,扩大了该类群分布的时间和空间范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美国鸟类学会出版的学术期刊《The Auk》上。

由于鹫类骨骼纤细、中空以及体型较大等特征,大多数已发现的标本零散破碎。这件近乎完整的化石发现于甘肃临夏盆地的晚中新世柳树组的黄灰色的粉砂岩层中,在相同层位中已经有过多种完好保存的鸟类化石的发现和报道,如秃鹫类的甘肃鹫,猎食性的和政隼以及较大体型的平胸鸟类,临夏鸵鸟。以此可以描绘出在600-700万年前的中国临夏地区,山间盆地中生活着种类丰富的新生代鸟类,不仅有善于在陆地上奔跑的大型鸵鸟,天空中还翱翔着不同的鹫类,如食腐肉的甘肃鹫以及杂食性的胡兀鹫类,以及敏捷矫健的以猎食为生的和政隼。

在分析对比过旧大陆鹫的古地理以及地质历史时期的分布后,研究人员发现,旧大陆鹫类的早期种类大多属于处于鹰行目中处于基干位置的胡兀鹫类,它们的在北美的出现和辐射与中新世北美的草原扩张有密切关系;而较为进步的秃鹫类的辐射则相对较晚发生,与C3-C4植被的更替演化相关联。胡兀鹫类作为一个整体的辐射演化要远早于C3-C4的过渡,中新近白兀鹫的发现印证了这一假说。

新标本的发现为研究旧大陆鹫类在旧大陆的演化和古地理分布提供了证据,但揭示旧大陆鹫类的古地理起源以及和演化模式仍需要更多、更早的化石来厘定。旧大陆鹫类在北美的灭绝以及在旧大陆的残留和辐射仍旧是鸟类古地理中的一个有待解决的谜团。

该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得克萨斯大学地质科学系Lundelius基金的资助。

© 2022 智人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资料来自网络和网友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皖ICP备20002814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文章评论 相关阅读
© 2016 奇异湖 https://www.qiyihu.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皖ICP备20002814号 皖ICP备2000281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31281190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