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家提出“同情”促进古人类发展假说 挑战达尔文“适者生存”理论

时间:2023-01-08 点击: 作者:佚名

由于这个小群体的成员只能在本群体内部婚配,所以他们在基因多样性上面临非常不利的局面。面对遗传方面的风险,这些原始人类设法克服了有缺陷的基因挑战,从而得以生存延续

由于小群体的成员只能在本群体内部婚配,所以他们在基因多样性上面临非常不利的局面。面对遗传方面的风险,这些原始人类设法克服了有缺陷的基因挑战,从而得以生存延续。(智人网配图)

研究者认为,在古人类进化伊始出现的一些基因“缺陷”,让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困难,如皮肤上没有毛发、相对平直的脚掌造成爬树困难。不过,来自群体的同情让他们能够面对这

研究者认为,在古人类进化伊始出现的一些基因“缺陷”,让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困难,如皮肤上没有毛发、相对平直的脚掌造成爬树困难。不过,来自群体的同情让他们能够面对这些“缺陷”。(智人网配图)

早期人类祖先阿法南猿和后来的直立人之间的物理差异

早期人类祖先阿法南猿和后来的直立人之间的物理差异(智人网配图)

(智人网报道)据中国社会科学报(闫勇/编译):最近,英国约克大学学者伊莎贝拉·文德尔(Isabelle Winder)及纽卡斯尔大学学者尼克·文德尔(Nick Winder)两位人类学家共同提出“同情”促进古人类发展的假说,这个假说对达尔文“适者生存”的理论提出了挑战。

两位学者专注于研究一个与世隔绝的小规模原始人类群体。由于这个小群体的成员只能在本群体内部婚配,所以他们在基因多样性上面临非常不利的局面。面对遗传方面的风险,这些原始人类设法克服了有缺陷的基因挑战,从而得以生存延续。

研究者将这种假说称为“脆弱的猿”模型,即最强壮、带有最健康基因的个体并非拥有最佳生存机会,反而是拥有弱势基因的个体能设法生存下来。研究者认为,在古人类进化伊始出现的一些基因“缺陷”,让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些困难,如皮肤上没有毛发、相对平直的脚掌造成爬树困难。不过,来自群体的同情让他们能够面对这些“缺陷”。同时,他们的创新力、学习新行为的能力以及尝试新事物的意愿,让他们具备了化劣势为优势的可能,社交需求在其中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伊莎贝拉·文德尔表示,该假说很可能深刻地影响人类学家解读DNA数据的方式。当前,分子生物学通常将古人类假定为具有大规模人口数量的多层次结构的集团。但有证据显示,早期人类的社群可能是小规模并且时常与世隔绝的,他们通常没有机会丰富自身的基因多样性。伊莎贝拉·文德尔说,“基因方面的不利,可能促进我们的祖先走上发展符号语言、人际合作和创新的道路。”

© 2022 智人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本站资料来自网络和网友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皖ICP备20002814号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文章评论 相关阅读
© 2016 奇异湖 https://www.qiyihu.com/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皖ICP备20002814号 皖ICP备20002814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312811902@qq.com